總理調研深圳“4+2”企業和區域,反映了什么信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李金萍 深圳報道
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到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大都市,2023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3周歲生日。
據新華社報道,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廣東調研。
23日,李強先后來到深圳市貝特瑞新材料、思謀信息、邁瑞醫療、華為公司,對企業創新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鼓勵企業向著國際一流水平繼續努力,要求有關方面繼續優化政府服務,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李強來到深中通道施工現場,叮囑各方繼續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更好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在前海嘉里中心,李強聽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情況匯報,要求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切實做好深港合作這篇大文章。
值得關注的是,思謀信息是一家兼具深港科創融合的AI產業領軍企業,也是智能制造領域最快躋身獨角獸行列的科技企業。貝特瑞(835185.BJ)是全球最大的負極材料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邁瑞醫療(300760.SZ)在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業務領域,已經成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標桿。前海嘉里中心是第一個在前海由大型香港企業投資的重大項目,也是前海第一個試點“香港建設模式”的投資項目。
深中通道,作為灣區大融合的重要交通樞紐,是繼港珠澳大橋后,集“隧、島、橋、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
四家企業:折射深圳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
作為全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發布的《機遇之城2023》報告顯示,深圳在“宜商環境”維度中排名全國城市首位。
同時,深圳民營企業發展十分活躍,深圳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擁有400萬以上的商事主體,且涌現出一批在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四家企業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其中,思謀信息是一家兼具深港科創融合的AI產業領軍企業,也是智能制造領域最快躋身獨角獸行列的科技企業。
華為,是一家誕生于深圳并在深圳成長起來的科技巨擎,現已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2023年,是華為在制裁常態化下正常運營的第一年,也是關鍵之年。據了解,華為今年繼續沖破艱難險阻,有質量地活下來,對研發、供應鏈、拓展市場、組織變革等多個維度進行強化。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310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凈利潤率15.0%。
與華為相同,邁瑞醫療(300760.SZ)也是一家誕生于深圳的本土企業,在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業務領域,現在已經成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標桿。與此同時,上市五年的邁瑞正穩步增長,邁瑞醫療剛剛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主要經營數據顯示,經初步測算,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01億元,同比增長約20%,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38億元,同比增長約20%。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貝特瑞(835185.BJ)是全球最大的負極材料廠商。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目前,貝特瑞業務版圖涵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正極材料及石墨烯材料等核心產品,隨著下游需求擴大,公司產品銷售規模不斷提升,擴產步伐也持續加快。今年 6 月,貝特瑞公告將在印度尼西亞投資開發建設“年產8萬噸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8 月中旬前,貝特瑞還與澳大利亞Evolution簽署合作協議,在海外進行天然石墨資源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企業不僅是深圳營商環境中充滿生命力的企業代表,他們也是深圳在產業強勁發展動能上的代表。
梳理四家企業背后的產業發展路線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家企業背后的產業,在深圳無不發展強勢,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且龍頭企業聚集,帶動產業蓬勃發展。
比如在思謀信息背后的人工智能領域,根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圖鑒》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企業的存續數量達到63763家,全國最多;從2016年至2022年期間,深圳人工智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增長總量為42598家,全國最多。
同時深圳聚集了騰訊、華為、平安等AI領軍企業和一批如晶泰科技、云天勵飛等AI領頭羊和獨角獸企業,還擁有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并積極打造AI+醫療、制造、金融、教育等落地場景,蓬勃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成長前景都展露無遺。
一個個產業的高能發展,自然也與深圳、廣東對于科技企業的長期支持和幫助密不可分,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在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推出更多引領性改革,尤其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方面采取更多創造性舉措,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比如在思謀信息背后的人工智能領域,深圳更是立法先行,高位推進,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2022年和今年5月,深圳陸續出臺兩部關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項立法,分別是《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和其中《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其中,《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更是全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
兩大區域:灣區協同的最新進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前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家級合作平臺之一,一直是深圳以平臺牽引,促進深港在人員、物資、資金等融合的重要示范基地。
而本次總理走訪的前海嘉里中心,則是發揮前海國家級合作平臺,促進深港協同的代表。
據記者了解,前海嘉里中心是第一個在前海由大型香港企業投資的重大項目,也是前海第一個試點“香港建設模式”的投資項目,一期和二期相繼于2020年底和2022年9月竣工投入運營。
目前,前海嘉里中心已成為一個極具“港味”與“國際范”的高端商務社區,不斷吸引國際頂尖企業和機構落戶。8月1日,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大新銀行深圳分行就坐落于此。
與促進深港融合類似,深中通道則是在交通領域促進灣區融合意義重大。作為灣區大融合的重要交通樞紐,深中通道是連接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溝通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功能組團的重要交通紐帶,是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
深中通道即實現了深圳和中山兩座城市交通上的直接聯系,同時讓深中兩地同步進入“半小時生活交通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人文、物流、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及交通的互聯互通。
據了解,項目最新進展是深中通道橋梁工程最后一個蓋梁已經完工,預計明年可實現通車。
而以上兩個項目只是深圳在推進灣區融合的兩個窗口,近半年來,在推進灣區融合中,深圳行動頻頻,不斷為灣區融合加碼。
在重大平臺牽引方面,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不斷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尤其在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便利化等領域先行先試,使跨境金融創新得以實踐,拓展跨境金融業務提供極具吸引力的經營環境。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批重點項目之一河套科創中心正式封頂,高標準打造科技創新生態,向著生命科學研發高地加速邁進。
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以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重點的“軟聯通”,也在大灣區持續拓寬深化。4月下旬,粵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項三地通行的“灣區標準”,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在這份標準清單中,小到廣式月餅、廣陳皮、傳統涼茶,大到樓宇可持續發展指數、食品冷鏈應急配送規范都有了標準規范。
在民生領域,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深港合作也跑出“加速度”?!渡钲谑羞M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業創業實施細則》,涉及港澳居民各類就業補貼達15項,將推動更多港澳青年來深就業創業;福田區政府與香港城市大學將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共同建設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18類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即可執業……